2025 循環落差報告 原物料開採量上揚 回收再利用不到7百分比

產業消息2025.11.11

《2025 循環落差報告》 原物料開採量上揚 回收再利用不到7%

轉載自CSRone;文:Circularity Gap / CSRone 陳子郁 編譯


根據Circle Economy 與 Deloitte Global共同發布的《2025年循環落差報告》(Circularity Gap Report 2025),全球經濟中被回收再利用的資源比例正持續下降。報告指出,全球每年使用的1060億公噸原物料中,僅有6.9%被回收再利用,較2015年下滑了2.2個百分點。


人類正走在超越地球界線的邊緣 

《2025年循環落差報告》(Circularity Gap Report 2025)以「甜甜圈經濟學(Doughnut Economics)」呈現核心問題:外圈代表「地球的安全界線」,內圈象徵「人類社會的基本需求」。目前,人類已突破至少六項地球限度(包括氣候變遷、土地使用、氮磷循環與生物多樣性),同時仍有數十億人生活在貧困與資源不均之中。CGR 2025的目標,不僅是減少浪費,而是讓「人類福祉」與「地球承載力」回到平衡。 

 趨勢一:全球循環度再度下滑,線性經濟仍是主流 

 雖然再生材料、回收技術與政策倡議不斷增加,但線性成長的速度仍遠超過循環進展──CGR 2025將此下滑視為警訊。每年全球開採超過1000公億噸物質,比1970年成長三倍;若現況不變,到2060年將再增長60%。即使現有回收量持續擴大,也無法抵銷對新資源的需求。 報告指出,若能全面落實「再利用、共享、翻新」等策略,理論上全球循環度可提升至25%;但要達成這一數字,必須徹底重構生產與消費邏輯。唯有讓「不生產即永續」成為設計哲學,才能根本改變現況。


全球資源消耗50年激增三倍。從1970年至2023年,全球物質開採量已從300億公噸躍升至超過1000億公噸。最大增長來自建築材料與生物資源,線性經濟仍主導全球發展結構。圖片來源:《Circularity Gap Report 2025》 

趨勢二:基礎設施與城市化推升資源提取量 

隨著城市化與人口成長,對砂石、水泥與鋼鐵等非金屬礦物的需求快速上升。報告顯示,全球約38%的物流(包括原材料的開採產品與原料的進出口,與材料在經濟體內部的移動與轉換)被投入建築、基礎設施與機械設備。這些材料多被封存在城市建築中,形成龐大的「物質存量(Material Stock)」,短期內難以再利用。換言之,我們正以不可逆的方式「鎖定未來的資源壓力」。 報告中呼籲,中低收入國家在城市擴張階段可直接採用循環設計,包括模組化建築、再生建材與拆解式設計,將決定2050年全球城市能否成為可利用的材料「儲存庫」。


模組化建築將建築物分解成多個依設計製成的模組,於工廠預製後再運到現場組裝而成,可大幅減少建材浪費與提升工程效率。圖片來源:循環台灣基金會 

趨勢三:化石燃料依賴未減,能源轉型仍在拉鋸 

儘管再生能源發展加速,化石燃料仍占全球能源供應82%,並產出73%的溫室氣體排放。各國政府每年仍提供高達1.4兆美元的補貼,維持其市場價格與能源安全。 報告中指出,綠能產業的擴張也伴隨新的「資源壓力」製造太陽能板、風機與電池需要大量金屬與稀土,若無完善的回收體系,將重蹈開採循環的覆轍。 該報告建議各國同步推動「循環材料策略(」Circular Materials Strategy),包括設備回收標準化、再生金屬使用比率提升與材料追蹤機制。 

 趨勢四:生物資源壓力上升,碳中和不等於永續 

 生物質(Biomass)是指來自植物、農業或有機廢棄物等可再生資源的能源形式,目前佔全球物流總量的21.5%。雖被視為可再生資源,但若開發方式錯誤,仍會帶來土地退化、糧食競爭與生物多樣性喪失。同時,CGR警告,全球有約2.2%的生物質的流動(生物資源在全球經濟中的輸入、使用、排放與累積過程)屬「非碳中和」類型,這意味著即便是所謂的「綠能」與「生質燃料」,也可能在實際碳平衡上造成赤字。 永續生物利用必須同時兼顧「時間、空間與生態完整性」三者:不只是碳能回收,更要確保土地可恢復、水資源可支撐、生態可共存。同時必須明白,再生不等於永續,唯有「生態性的再生」,才能支撐真正的循環社會。


全球1061公億噸物質,最終只有6.9%實現循環再利用。圖片來源:《Circularity Gap Report 2025》 

趨勢五:治理與企業行動成為轉折力量 

由於目前全球缺乏明確的「資源上限治理架構」,報告中建議建立類似「全球塑膠公約」的國際資源治理機制,透過設定具科學依據的指標與監測體系,將「循環性」納入國際貿易與政策協調。政策層面上,政府可透過三大槓桿行動: 

1.稅制轉型——從「勞動課稅」轉向「資源與污染課稅」; 

2.補貼重分配——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補貼,轉向支持再生材料與修復產業; 

3.跨國指標治理——建立全球循環性數據平台。 

而至於企業方面,報告中強調「循環商業模式」正成為競爭力新核心。 從產品服務化(Product-as-a-Service)、再製造(Remanufacturing)到可追溯供應鏈,這些策略不僅能降低成本與風險,也能符合新一代永續揭露標準(如ESRS、ISSB)。 

系統轉型六大路徑:從行業切入的解方 

報告中將全球物流量與排放源歸納為六大系統: 

1.建築與建設–推動模組化與再生建材; 

2.交通運輸–共乘、電氣化與車輛再製; 

3.食物系統–減少食物浪費、推廣植物性飲食; 

4.製造與消費品–產品可修復、延長壽命; 

5.能源系統–回收金屬、再生技術再利用; 

6.健康與福祉–減少醫療廢棄物、推動耐用醫材。

這六大領域占全球資源使用與碳排放的八成,也是推動系統性變革的起點。循環經濟的關鍵不在「單一產品回收」,而在「整個系統設計的再想像」。 

公平轉型:讓循環經濟不只是效率,更是正義 

報告特別提醒,循環經濟轉型若無包容性設計,可能加劇全球不平等。高收入國家的人均資源消耗量是低收入國家的6倍,但開採污染與廢棄物處理的負擔卻多落於後者肩上。 因此,該報告呼籲各國落實「公正轉型(Just Transition)」確保再生產業帶來在地就業、技術共享與社會包容,並在國際合作中實施公平的資源稅與收益再分配機制。永續轉型若缺乏社會正義,終將失去長期穩定的基礎。 該報告最後以一句話作結:「We have the tools, but not yet the will.」——我們已擁有推動改變的工具,卻仍欠缺真正付諸行動的意志。循環經濟的挑戰,不在技術,而在決心。當政策、產業與社會能共同以「減量、再生、再分配」為核心行動,人類才有機會在地球限度之內,重新定義繁榮。

 ※ 本文授權轉載自《CSRone》,原文標題〈《2025 循環落差報告》看全球資源極限:當經濟成長遠快於回收速度,系統轉型刻不容緩〉,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。


資料來源:《2025 循環落差報告》 原物料開採量上揚 回收再利用不到7% | 環境資訊中心






返回列表